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并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数字化与智能化浪潮汹涌而至的新时代,设计已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东西文明互鉴的重要媒介,并因新质生产力的赋能而持续激发全球文化交流与产业创新的新动能。为此,由四川大学主办,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四川大学博物馆、《认知诗学》编辑部、四川大学新艺术研究所联合承办的“视见无界”:第三届四川大学设计文化交流与互鉴国际研讨会将于2025年6月28-29日在四川大学举办。

 
 
  
   
   
    
     
      秦瑾  许亮 夏晓非  苑雨萌  
      樊小西  赵新源 孙瑶  杨扬
      周倬屹  杨梦宇  聂静欢  周潼
     
    
   
  
  
 
 
  
  
   承办单位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大学博物馆
   《认知诗学》编辑部
   四川大学新艺术研究所
  
  
  
  
  
  
   
   
    
     
      一、“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科体系构建”探讨如何构建以设计交叉学科为核心的新型学科体系,通过跨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对话,拓展设计内涵与边界;
     
    
   
   
    
     
      二、“设计范式与艺科融合”聚焦科技前沿如何转化为新质生产力,通过分析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如何赋能设计创意与实践,推动产业升级与跨界创新;
     
    
   
   
    
     
      三、“设计史学的跨文化互鉴”以“文明与互鉴”为主线,探寻不同文化背景下设计理念的发展历程和相互影响,揭示传统智慧与现代创新在设计实践中的深度融合;
     
    
   
   
    
     
      四、“设计‘青年说’”立足于展示设计理论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创新成果,聚焦理论深度与人才培养的实践经验,旨在激励青年设计师和研究者为未来设计教育和实践注入新活力。
     
    
   
  
  
  
  
  
  
  
  
  
   板块一:新文科背景下的设计学科体系构建
   (9:40-11:25)
  
 
 学术主持
 支宇 教授
 《确立中国现代设计属性的"工艺革命"》
 杭间 
 清华大学 人文讲席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
 《"中国设计学"何以可能》
 祝帅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创意设计与艺术管理系 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数智时代的文化嬗变与设计教育》
 覃京燕 
 北京科技大学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 副院长
 科技美育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between gedankenexperiment and tool: the computer at hfg ulm (1953–1968)》
 margit rosen 
 德国卡尔斯鲁厄艺术与媒体中心收藏、档案与研究部 主任
 板块二:设计范式与艺科融合
 (13:00-16:15)
 学术主持
 杭间 教授
 《设计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关键词》
 李敏敏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出行体验设计中的技术与文化》
 支锦亦
  西南交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地方"的设计》
 沈康
 广州美术学院建筑艺术设计学院 院长
 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面向生活世界的设计行动》
 何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祝帅 研究员
 《事件与空间:中国当代"新乡土"景观设计的空间表征与记忆生产》
 彭肜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
 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从“设计师式认知”到具身交互式“神思”:ai时代设计思维研究的“具身性转向”》
 支宇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认知诗学》集刊主编
 《中国艺术设计创新的文化主体性》
 罗晓欢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院长,教授,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板块三:设计史学的跨文化互鉴(第一部分)
 (16:25-17:45)
 彭肜 教授
 《建构从中国出发的"世界设计史"》
 周博
 中央美术学院 教授
 《beyond william morris: global influences on the british arts and crafts movement》
 max donnelly
 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 策展人
 《江户时代欧洲外销伊万里瓷器中的浮世绘美人图风格设计与海外出口战略》
 小林仁
 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 学艺课长代理
 板块三:设计史学的跨文化互鉴(第二部分)
 (9:00-12:15)
 学术主持
 沈榆 教授
 《互文重构:中国现代设计兴起与演进逻辑》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 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者之眼:设计作为文化"互见"的媒介机制》
 张黎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女红"及其制作者:妇女﹑工匠与研究》
 何振纪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 专业负责人,教授
 学术主持
 何宇 教授
 《设计史学:从"世界视角"到"全球观念"》
 沈榆 
 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中国近现代设计文献研究中心 主任,研究员
 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创始人
 《the design ethos of dieter rams》
 klaus klemp 
 德国奥芬巴赫艺术设计学院 教授
 《幽灵包豪斯》
 elizabeth otto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 教授
 板块三:设计史学的跨文化互鉴(第三部分)
 (13:30-14:25)
 学术主持
 周博 教授
 《同步时代:现代早期设计教育家群体的知识生产与引介传播》
 黄晨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船":审美想象与民族国家制造》
 赵成清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教授,博士生导师
 板块四:设计“青年说”
 (14:35-16:55)
 学术主持
 赵成清
 《苏州留园的时空秩序》
 罗珂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城市更新》
 高然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
 《历史、理论与话语:"中国当代设计"的三种写法》
 贡雨婕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20世纪60年代英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的实用与博雅之争》
 冯钰颖 
 中国美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学术主持
 黄晨
 《离身认知与具身认知协同下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创新设计思维》
 刘旭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助理研究员
 《话语性设计如何疗愈文化创伤》
 刘宇佳 
 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 博士研究生
 《乌尔姆设计学院设计符号学思想的演进》
 杨扬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家”的旧时回音:库珀·马库斯设计理论中的童年记忆与空间布置》
 周倬屹 
 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博士研究生
